“山寨汽车”山东造背后
央视经济半小时一则山东成"山寨汽车"制造基地的专题报道,让原本并不为外界关注的山东电动汽车产业成为焦点。其后,种种关于山东电动汽车产业的争议声充斥坊间。事实上,在这事件背后是山东加快发展汽车产业的初期表现之一。
"山寨汽车"背后的无奈
10月23日,央视一则"山寨汽车"的专题报道,让山东电动汽车企业成为焦点。按央视说法,包括时风集团等山东电动汽车企业生产的电动汽车都属"山寨汽车",而山东也以年产或超10万辆的产能被冠以"山寨汽车"制造基地称号。
2009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轻型电动汽车会议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国内各种低速电动汽车生产企业达上百家,产、销分别为30和10多万辆,市场主在山东和国外。作为全国电动汽车第一生产大省的山东,有着中通、沂星等电动客车厂商,也有时风、陆骏等一大批电动汽车生产商,然而这些车辆大部分车都出口或销往其他省份中小城市和农村。2008年,山东宝雅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向美国出口了500辆低速电动汽车,今年又接到4800多辆美国订单。
然而,在国内业界对发展低速电动汽车一直存在争议。
"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组组长欧阳明高主张发展小型低速电动汽车以推动电动汽车的商业化。时风集团董事长刘义发提出"应明确小型低速纯电动汽车的法律地位,并将小型低速纯电动汽车确立为电动汽车重点扶持方向"。不过,主流汽车企业则不认可低速电动汽车,更不提倡鼓励。山东省经贸委有官员认为"尽管目前国家对低速电动汽车有限制,但以后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特聘专家、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则认为,发展低速电动汽车与国家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并不矛盾。发展高端的技术和产品是为了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发展低端技术则是为了占领市场。低速电动汽车是一个新生事物,应单独进行管理。
此背景下,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开展了对电动汽车管理规范方面的试验。今年8月27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意见》,一个月后,山东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宣告成立。
乘用车是山东汽车工业的短版
2009年2月28日,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孙建设通报2008年山东省汽车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山东省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750多家,总资产1500亿元,全年生产汽车整车79.2万辆、专用车13.1万辆、摩托车152万辆。全省汽车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087.54亿元,出口交货额34亿美元。全行业销售收入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汽车零部件出口居全国第一位。本年度,全省生产重型和轻型汽车为15.9万和30.6万辆,皆居全国第一。
鲜亮的数字却无法掩盖山东汽车人的尴尬。
"山东虽称得上汽车大省,但因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使得山东的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魏学勤表示,在吉林、上海、安徽等地,相继抓住机遇成为"汽车强省"时,山东却在起跑线上慢了一步,至今仍难以"汽车强省"名号示人。
事实上,而今的山东汽车工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自主创新水平不高,生产的汽车在节能、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专用车企业的产品趋同化严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同时,产品结构不合理,轿车产量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2008年生产轿车16.4万辆,仅占国内产量的3.24%"、"缺少大中小配套,产量过百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山东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型产品为主,经济效益不高"……这都是山东汽车工业急需调整的地方。
"乘用车一直是山东汽车工业的短板",作为一位资深汽车人,魏学勤感叹,"看到满大街的外省车,心里很不是滋味,但随着吉利帝豪、青年莲花相继落户济南、泰安,山东汽车工业正在实现巨大转变"。
谁来分享"汽车强省"蛋糕
在国家对汽车产业控制趋紧背景下,如何拉近与吉林、安徽等汽车强省之间的差距,成为困扰山东汽车产业的难题。但,随着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提出,山东似乎看到了曙光。
今年4月、8月,山东省相继出台了《山东省汽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而这其中,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成为山东汽车产业变革的突破口。
根据规划,到2011年,全省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35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新车中所占比重达到5%。其中,更是提出将支持时风集团、齐鲁客车、烟台中上客车等企业,按照汽车产业政策要求发展新能源汽车。此外,山东还将培育"四大四小"八个重点产业区域,其中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四个整车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万—30万辆,淄博、威海、聊城、日照力争各达到10万辆。
与此同时,山东汽车产业变局也在加速蜕变。早在今年6月,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成立山东重工集团。而诸如时风集团、唐骏欧铃等新能源汽车主要生产企业,也开始加速新能源汽车的布局。
至此,一场政府主导下的汽车产业转身之战正在山东全面展开。而其间,民间投资力量这一转身背后的活跃力量。"政策已经明确,市场又存在巨大潜力,我们现在考虑的就是发展。"山东宝雅新能源汽车相关负责人此前向记者表示。
一场"汽车强省"的大戏,或许已在齐鲁大地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