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加强信用管理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编者的话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是李克强总理和王勇国务委员要求国家工商总局牵头推进的一项重大工程。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做好信息公示工作,大力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2016年底前,地方政府要建立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初步实现工商部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
按照国务院部署,北京市依托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积极探索建立统一有效的信用管理工作机制,为全面落实改革任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京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早,设计科学,参与部门多,应用广泛,得到了普遍认可,为“全国一张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政府主导统筹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2011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大统筹力度,明确由工商部门牵头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性信用监管平台,并将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归集工作纳入市政府绩效管理,全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北京市政府重点推进了三项工作:
持续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力度。明确技术规范,对各部门信息归集指标目录、技术标准作出了具体要求,为高效归集信用信息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有55个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参与企业信用信息归集,还归集了24家行业协会的信息。近4年信息归集明显提速,信息归集总量达6000余万条,年均增速为35%。归集信息涉及税收、安全生产、环保、旅游、食品等众多领域。其中,重点归集了全市近170万条行政处罚信息以及近400万条司法信息,这两类信息约占信息总量的10%。
全面推进信用信息统一公示。市政府着力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机制,将各部门行政许可、执法监管、不良司法、企业年报等信息内容作为公示重点,在企业信用信息网进行“一网公示”。企业信用信息网公示内容丰富,查询方式便利,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企业信用信息网的日均查询量比4年前增长了6.7倍,已经超过75万户次,累计向社会提供查询7.4亿户次。
积极探索信用信息拓展应用。在市委、市政府部署和推动下,各部门积极探索,在税收、社保、海关等领域应用企业信用信息,实施联合惩戒,加强协同监管。实践证明,实现协同监管,提高了管理效能,既能“管得住”,又能“放得快”。市工商局与司法部门合作,建立了犯罪人员工商登记任职限制数据库,锁定犯罪人员超过6万人。
依托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推动商事制度改革深化落实
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信用促改革,以改革强信用”的思路,以“先照后证”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市政府从2014年开始部署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工作,先后组织召开十余次专题会,研究提出依托“信用信息网”实施“先照后证”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一个平台、两个闭环、三个机制”的核心要求,报经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实施。为加大部门协同推进力度,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先照后证”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市政府重点督查考核事项和绩效考核。
该项工作实施以来,依托企业信用信息网建立的“先照后证”审批信息共享平台,将39个政府部门的148项许可事项纳入了“先照后证”管理。通过建立双向告知、数据比对和统一公示三项机制,既方便主体,又风险可控,基本实现了“先证后照”向“先照后证”改革安全有序转换。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先照后证”业务6.96万件,涉及市场主体6.29万户。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是李克强总理和王勇国务委员要求国家工商总局牵头推进的一项重大工程。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做好信息公示工作,大力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2016年底前,地方政府要建立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初步实现工商部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
按照国务院部署,北京市依托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积极探索建立统一有效的信用管理工作机制,为全面落实改革任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京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早,设计科学,参与部门多,应用广泛,得到了普遍认可,为“全国一张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政府主导统筹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2011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大统筹力度,明确由工商部门牵头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性信用监管平台,并将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归集工作纳入市政府绩效管理,全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北京市政府重点推进了三项工作:
持续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力度。明确技术规范,对各部门信息归集指标目录、技术标准作出了具体要求,为高效归集信用信息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有55个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参与企业信用信息归集,还归集了24家行业协会的信息。近4年信息归集明显提速,信息归集总量达6000余万条,年均增速为35%。归集信息涉及税收、安全生产、环保、旅游、食品等众多领域。其中,重点归集了全市近170万条行政处罚信息以及近400万条司法信息,这两类信息约占信息总量的10%。
全面推进信用信息统一公示。市政府着力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机制,将各部门行政许可、执法监管、不良司法、企业年报等信息内容作为公示重点,在企业信用信息网进行“一网公示”。企业信用信息网公示内容丰富,查询方式便利,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企业信用信息网的日均查询量比4年前增长了6.7倍,已经超过75万户次,累计向社会提供查询7.4亿户次。
积极探索信用信息拓展应用。在市委、市政府部署和推动下,各部门积极探索,在税收、社保、海关等领域应用企业信用信息,实施联合惩戒,加强协同监管。实践证明,实现协同监管,提高了管理效能,既能“管得住”,又能“放得快”。市工商局与司法部门合作,建立了犯罪人员工商登记任职限制数据库,锁定犯罪人员超过6万人。
依托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推动商事制度改革深化落实
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信用促改革,以改革强信用”的思路,以“先照后证”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市政府从2014年开始部署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工作,先后组织召开十余次专题会,研究提出依托“信用信息网”实施“先照后证”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一个平台、两个闭环、三个机制”的核心要求,报经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实施。为加大部门协同推进力度,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先照后证”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市政府重点督查考核事项和绩效考核。
该项工作实施以来,依托企业信用信息网建立的“先照后证”审批信息共享平台,将39个政府部门的148项许可事项纳入了“先照后证”管理。通过建立双向告知、数据比对和统一公示三项机制,既方便主体,又风险可控,基本实现了“先证后照”向“先照后证”改革安全有序转换。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先照后证”业务6.96万件,涉及市场主体6.29万户。